在多变复杂的时代语境中,我们基本可以达成对于过往和当下的一致认知。与之相比,未来却是一个有点微妙的词汇:因为没有规律可循,所以难以定义;因为有多种可能,所以很难预测。
艾萨克·阿西莫夫在《基地》中引用的心理史学,尤瓦尔·赫拉利等历史学家对于未来的描述,是笼统而模糊的“理想”模型。具体到某个领域,却很难带来切实可行的参考准则。
显性地,或隐性地,“未来”一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设计师对于项目的思考和阐释中。根据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认知,以及每个项目的具体定位和传达信息,他们对于未来的表达也不尽相同。
从古代图腾和线上符号表情中获得灵感,犹如雕塑的产品形象刮起了一阵“虚拟未来”的美学风潮;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山水未来”,一面是内敛静默、随势而变,一面是先锋反叛、扭转规则。
运用科技的手段,“感官未来”让身体与空间重新建立连接;“复古未来”概念绵延至今不衰,这一源自70年前的文化迷因(mene)如今不再是小众的代名词;“界面未来”是对于空间第六界面——天花的“正名”,因为它在越来越追求效率和功能的建造历史中,逐渐被忽略了。
界面未来(The Surface):科技元素的融入,加快了物理空间成为多媒体界面的速度。灵活多变的多媒体界面,衍变为互动交流的有效媒介。出于视线所限和节省成本的原因,地面和墙体是当代设计师在空间中的主要发力对象,在设计史和建造史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天花反而被忽略了。事实上,天花在高度上的充裕优势,使它可成为结构、材料、装饰和色彩等层面的实验载体,不仅作用于美学层面,也能让人更加身临其境、迅速快捷地感知到空间的视觉系统,将信息长久留在记忆之中。
感官未来(The Senses):进入数字媒介的时代,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五感?打开想象力,切换观察角度,一次超越自我的体验,为意识带来无限延展。建筑是凝固的音乐,这句话是对于空间感官性的绝妙阐释。好的空间,就像是承载多维体验的收纳器和放大器,一个无蔽、互动的知觉场域。而人体则充当着转译器,来解码感官所获的一切讯息。由东京工作室I IN设计的 Blue Bottle咖啡店,旨在向顾客传达品牌的DNA。一层,顾客被温暖的木材环绕,灯光照亮咖啡制作区,突显出咖啡师工作的过程。店内的各个角落都使用了特殊的蓝色玻璃,以其独特的透明感传达出品牌的标志性特征。
复古未来(The Retro Future):复古和未来,站在时间维度的两极,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共谋,衍生出一股影响至今的美学风尚。《2001太空漫游》和《银翼杀手》是很多设计师在打造复古未来空间之时的灵感参考范本,《黑客帝国》和《星际穿越》中的数字化特效场景和时空交错情节让亚文化、跨次元一代拥有强烈的认同感。
山水未来(The Montain and Water):先锋的山水,剥离至仅剩骨架,但内核却是反叛的,不遵循既定的规则,带有思辨的意味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,代表内敛静默、随势而变的品格,似乎与先锋二字很难调和。但在设计师的手中,山水却与其发生了关联。在都市中,山水未来寄托于以抽象手法表现的细微诗意;没有张弛华丽的科技元素,只是删繁就简的真味忘言。
虚拟未来(The Virtual future):虚拟的线上图标,对应于真实的设计世界,具体表现为“二维与三维、抽象和具象、严谨和戏谑”兼具的形态造型。90后俄罗斯设计师组合 Eduard Eremchuk + Katy Pititskaya已受到不少国际媒体的关注。在其最新的Nothing Fancy餐厅中,设计团队从典型的米兰式餐厅中获得灵感,并将其转变为一种新型的未来主义场景。
上一篇:画册设计的重要性
下一篇:中国美术,曾是世界审美天花板!